温馨提示: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,请放心购买。
第六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—国际邀演单元:人形机器人版《变形记》(日/法)

第六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—国际邀演单元:人形机器人版《变形记》(日/法) [已过期]

演出城市:北京
演出场馆:鼓楼西剧场

演出时间:

2015-07-31 19:30 2015-08-01 14:30 2015-08-01 19:30 2015-08-02 14:30

演出票价:

150元 200元 280元
1:本站只提供演出相关信息介绍,购票请到正规渠道购买,敬请谅解!

演出介绍

话剧变形记

日本小剧场代表人物平田织佐执导,法国戛纳影后、“蓝白红三部曲”之《红色》女主角伊莲娜·雅各布出演

如果人变形成了机器人,世界将会怎样?

受卡夫卡名作《变形记》启发,平田织佐导演作为日本小剧场第三代代表人,与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合作推进“机器人演剧计划”,研发能表演的机器人,以独特的机器人戏剧,挑战荒诞的极限,实现科技时代的全新“变形”。新型机器人Repliee S1将和法国戛纳影后、曾主演《两生花》和“蓝白红三部曲”之《红色》等电影的伊莲娜·雅各布联袂出演,共创别样舞台神话。

  【导演阐述】

2008年,在大阪大学的小房间里,首部机器人戏剧《工作的我》第一次在100余名观众面前演出。25分钟的演出后召开的全球首个机器人戏剧论坛上,我对时任大阪大学校长的鹫田清一先生(日本国内梅洛·庞蒂研究者权威人士)说:“和机器人一起创作戏剧的时候,我无时不刻都在思考荒诞和存在主义。”

确实,在创作机器人戏剧的过程中,总会强烈地意识“存在(现实存在)先于本质”这一存在主义的最大命题。机器人、人形机器人与人类间并没有本质差别。但是人类,又确确实实是人类。

机器人如字面表述一样是 “为了工作”而制作出来的“本质性的”存在。并且是造成可模仿人类的机能,因此从“本质”上而言,当然与人类没有差别。但人类,作为人类是先验性的“存在”。

每次有观看完机器人戏剧的观众提出这样的简单问题:“机器人能有多接近人类?”时,机器人开发者石黑浩教授常这样回答,“你如何定义人类,我就能制作出与之完全符合的机器人。”没错,恐怕只有人类是不论本质,先于本质而存在的。人类存在并没有意义。如果是这样,机器人永远都无法接近人类。

然而话说回来,在项目进行的这五年中,我所得的感悟不仅仅只是确认“人类是被无前提地抛入这个世界”这样一个存在主义的命题。我们将机器人戏剧称为“仅仅是形式翻新的木偶剧”。对于日常生活中对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司空见惯的我们而言,他们也仅仅是机器而已。

但另一方面,大多数观众在其中看到了和木偶剧不一样的东西,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观众中很多人都错觉机器人是在自主思考,按照自己的意识在行动。

萨特有一个著名的比喻,“为何人坐在长椅看着道路时,会将经过的路人认知为“人类”而不是被操控的人偶”这一个命题……因为机器人、人形机器人的出现,这一命题被再次摆在人们面前。

萨特说。

他者的自由,会危及我的自由。

那么,随着人形机器人的进化,人类会 感到不安也是想当然的事。

人形机器人的越自由,人类的自由所受到的威胁也就越大。

在机器人工学的世界里,有一个 “恐怖谷理论”假说。机器人与人越相似,在某个程度之前人类会对机器人抱有亲近感,当达到一定程度时,人们会突然对机器人感到恐怖反感。或许“恐怖谷理论”的根据,或许可以用萨特所说的“他者的自由,会危及我的自由。”这一命题来说明。伴随着人形机器人进化,他们的自由度越高,对人类的威胁也越大。

我们人类,是说不准明天就会变成虫子的荒诞存在。

我们人类,是无法自己证明与人形机器人的区别的荒诞存在。

21世纪的新《变形记》,将这个问题明晰地曝露在观众面前。我们或许在这里能遇到新的他者。

  【导演】

平田织佐,生于1962年,日本知名的剧作家和演出家,东京驹场Agora剧场的艺术总监及青年团负责人。同时担任东京艺术大学社会连携中心特任教授、大阪大学客座教授、四国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及校长特别助理、京都文教大学客座教授。他在就读大学期间便成立青年团剧团,凭借其贯通一致的戏剧方法论,剧团一直持续活跃至今。平田提倡 “当代口语戏剧理论”。这一崭新的实践性戏剧理论,给上世纪90年代后的戏剧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。以法国为首,平田的戏剧作品已被翻译成世界各国语言出版。根据平田工作坊的方法论所编纂的教材,自2002年起被中学的国语教科书采用,2011年起被小学的国语教科书采用,众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戏剧创作的体验。他于2002年凭《艺术立国论》(集英社新书)获得了AICT评论家奖。

  【主演】

  伊莲娜·雅各布

1980年代因出演了路易·马勒导演的电影《再见,孩子们》而出道。1991年凭借克日什托夫·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《两生花》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。此后又在该导演的蓝白红三部曲之《红》中演出。在舞台剧方面,出演过音乐剧《Tout va bien en Amerique》。近期的银幕作品有克劳德·勒鲁什导演的新作《混蛋,我们爱你》(2014年)。

  【机器人研发】

  石黑浩

智能机器人研究者。大阪大学教授,ATR(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)石黑浩特别研究室室长。

为实现拥有可参与社会活动的智能系统的机器人,至今开发了仿真机器人、人形机器人和自己的人形机器人“Geminoid”等智能机器人。是目前倍受全球瞩目的机器人研究者。著有《什么是机器人》(讲谈社现代新书)、《如何创造“人”》(新潮社)、《人与艺术与人形机器人——我制作机器人的理由》(日本评论社)等。2012年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派遣专家赴非洲多国进行演讲。

剧中饰演格里高尔的人形机器人Repliee S1,为石黑浩教授开发的最新型机器人。因躯干与四肢没有皮肤覆盖,也被称为骨架机器人(S1)。

  演职人员

原作:弗兰茨·卡夫卡

剧作 / 导演:平田织佐

机器人开发:石黑浩(大阪大学 & ATR石黑浩特别研究所)

剧本翻译:马蒂厄·卡佩尔 / 小柏裕俊

演员:Repliee S1(人形机器人)声音:蒂埃里·武·友 / 伊莲娜·雅各布 / 热罗姆·基尔舍 /利蒂希娅·斯皮加雷利 / 蒂埃里·武·友

舞台导演:中西隆雄 / 播间爱子

舞台美术:杉山至

灯光 / 字幕:西本彩

音响:泉田雄太

服装:卡尔-安德烈·蒂利沃

机器人操控:力石武信(东京艺术大学 艺术创新中心 / 大阪大学 石黑浩研究室)

口译:原真理子

制作:西山叶子 / 山守凌平

中文翻译:田村容子

北京公演主办:北京日本文化中心(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)/ 蓬蒿剧场

企划制作:青年团/(有)AGORA企划·驹场AGORA剧场、大阪大学、ATR石黑浩特别研究所

音响支持:富士通天(株)

监制:诺曼底秋季艺术节

共同制作:台北艺术节 / 上诺曼底国家戏剧中心 / TAP-普瓦提埃国家戏剧院 / 让·勒让德尔空间 / 孔皮埃涅-瓦兹国家剧院

支持:城崎国际艺术中心资助: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亚洲中心

话剧变形记 敬请期待!

温馨提示:1.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(儿童项目除外),1.2米以上儿童需持票入场。